充值后退款难、最低消费等问题有待解决
来源:腾讯网时间:2023-08-04 16:51:52

原标题:集中充电桩建设缓解充电难(引题)

充值后退款难、最低消费等问题有待解决(主题)


(资料图)

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全杰

连日来,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问题引发重视,集中充电桩快速建设,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难题得以缓解。然而,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段时间调查发现,尽管集中充电桩建起来了,但仍有充值后退款难、最低消费等问题尚待解决。

集中充电桩仍显“杯水车薪”

家住宝岗大道宏宇广场的居民吴先生常常望“桩”兴叹,虽然他小区楼下建了两排集中充电桩,充电位有二十多个,但奈何小区人口最少也有几千人,电动自行车数量少说也有数百辆,集中充电桩有点“杯水车薪”。集中充电桩充电位一位难求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,特别是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和楼宇。不少充电桩都竖立了告示牌,请车主及时移走未充电或者充好电的车辆,把留出位置给有需要的车主。

在宝岗大道南北广场小区楼下的人行道,记者看到,这里建设了一批集中充电桩,但没有任何遮阳设施,电动自行车和充电设备就只能被“日晒雨淋”,车主们好不心疼。对于充电位日晒雨淋问题,很多街道已经想到,也在安装遮阳棚。在海珠区海幢街宝贤社区,集中充电桩都进行了升级改造,安装了遮阳挡雨棚,得到车主一致点赞。

自从各街道加快兴建集中充电桩后,就吸引了各大运营商建设。不过,街道引入的运营商各不相同,如果要跨街、跨区域充电,就得开设不同运营商的账号。

“我家楼下是小猪胖胖充电,但有一次我到了外婆家那边,发现车辆没电了,只好临时找充电桩,谁知外婆家属于另外一个街道辖区,而这个辖区引入的是其他品牌的运营商,导致我无法用小猪胖胖的储值来充电。”刘先生说,最后他为了充电,只能开通另外一家运营商的账号,并且充值一个套餐。

部分运营商列明,充值的钱不退不转移。“充值的钱还不能退或者转移,那意味着我以后要专门找这个运营商品牌充电,有点强买强卖的味道。”刘先生说。

记者走访看到,大部分集中充电桩并不能像共享充电宝那样按次实销实付,而是要求消费者往账号内充值,然后扣费使用,有的则要求消费者购买套餐。小猪胖胖等充电桩都写明充值的费用不能退款或者转移,云雀智慧则写明不能转移,小安充电也表示原则上不能退款,如果要退款则要收取1元的手续费。和易安则采取先预支付,剩余未用费用可以退款。

快充慢充不能“随心选”

如果说充电桩价格高低不一、部分还不明码标价是“家常便饭”,那充电电压不稳、最低消费、快充慢充不能“随心选”,才叫车主欲哭无泪。

“这里刚建好的充电桩,但很快就出现故障了,电压不稳定,充了大半天,电没充成,账号上的钱却被扣了。”车主于小姐的经历,有很多车主也曾遭遇过。那次于小姐在宝岗大道上的集中充电桩上充电,但充了半天,才发现电池没充成,她换到另外一个充电桩才充电成功。除了充电故障,记者在宝岗大道上发现还有部分充电设备已经断电,处于无法使用状态。

另外,有消费者反映,在充电桩使用充电时,还遭遇“霸王条款”,例如设有“最低消费”,如果每月套餐没使用完,也不能退款。

记者调查发现,小猪胖胖写明“充电最低消费为0.5元,不够60分钟都按60分钟收取0.5元费用,超出按正常收费计费。”而且月套餐按照30天为一个月计算,购买后不能退款。云雀智慧也写明“最小计时单位60(分钟),即不足60分钟,按60分钟计算”,临充“最低服务费0.5元”。

另外,充电桩虽然根据功率不同而计费不同,但实际上充电桩不提供充电功率选择,而是需要车主自行配制充电器,充电桩根据充电器功率而充电。也就是说,充电快慢,取决于消费者采用什么充电器,充电桩再根据充电器功率收费。

有消费者建议,充电桩可以将计费精确到分、秒,车主实际使用多少,就扣费多少,就像汽车加油那样,而不是化零为整,让消费者白白多付钱。月付套餐应根据实际使用日子扣费。

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为何不能建在室内停车场?

还有车主纳闷:同样有充电起火隐患,为何电动车能在停车场内充电?但电动自行车就被禁止进入停车场,就算停放也不行?目前不少停车场都实施禁入电动自行车,停车场管理方解释是为了消防安全,依据相关消防规定的决定。市民张先生认为,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可以建在室内停车场,一来减少路面公共地方,二来方便建设,减少堵塞路面情况。

据海珠区政协委员李旭伟调查,他发现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未能进入停车场,主要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、空间占用率以及收费有关。“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安全问题隐患较一般的电动车较高,电动车的充电也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,但电动自行车未能做到。”李旭伟说,电动自行车占用停车场的空间,而且停放没有政府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,意味着电动自行车可以免费停放,但电动车按照机动车停车收费,因此为了追求经济效益,停车场宁愿把空间让给电动车,而不愿留给电动自行车。

李旭伟表示,电动自行车管理需要全体市民与各职能部门一同努力,才能在安全与效率之间走出一条“广州特色”电动自行车管理之路。

来源:广州日报

关键词: